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话题。1.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案、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话题。

1.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3.九加几的教材分析

4.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5.一年级上册的书有哪些

6.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

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一年级# 导语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打交道,如生活上购买的“柴、米、油、盐、醋、菜、酱”以及驾车的里程、房屋的建造等等,总是离不开数学。从这些例子看,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数学知识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不但要学好,而且还要学精。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A、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B、比一比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C、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这两根针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仔细观察。

        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演示并讲解)

        D、指一指,认一认

        师指给学生认时针和分针。

        同桌互相指认。

        E、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钟面,生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在走)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生思考)

        师:(小结)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结合钟面讲解)

        生跟着比划,了解顺时针方向。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

        A、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C、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3、学习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出了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吗?

        A、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板书:8时)

        B、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出示电子钟8:00。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简要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时,冒号右边是2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C、学生接着用两种表示方法把后面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完成,并针对问题及时讲评。

        三、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的内容

        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出示课件)。

        师:打开课本第92页,仔细观察图,说说他们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能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出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师讲评,生订正。

        2、说说自己一天的安排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并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练习十六第三题:让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我们学校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

        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现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我之前总是先制作课件,然后根据课件去进行教学设计。然而,贾校长细心地告诉我:“小冉,你把顺序弄反了。教学设计要走在课件的前面,你的课件是围绕你的教学设计而展开的。”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4、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要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关于教师“板书写什么?”“怎样板书才能简而意赅、事半功效?”的问题,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最应该板书的。而我却板书了其他内容,唯独教学重点“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却忘记了板书。追本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没有把板书的设计做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课间休息。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教师出示有许多钟表的课件,让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钟表——电子表。接着出示钟表和电子表表示的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再提问: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试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九加几的教材分析

        #教案# 导语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20 以内数的认 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篇二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法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 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 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 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 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 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一、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8、7、6、5、、、、、加几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

       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一年级上册的书有哪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第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第20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在前2个单元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理解其基数的含义及大小。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基础上验的基,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日常生活的排队买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熟悉5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准确熟练地用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事物。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第几”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情境体验,让学生感知并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明白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

2、技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几和第几,会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学难点:感知第几的相对性,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准备:主题课件;学具,3个圆,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

       师: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生:指名汇报。

       师:4和第4到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几”的学习。(板课题)。

       设计意图故事引人入胜,一开始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初步感知“第几”(重点)

       教师:演示排队买票课件

       教师:星期天,明明要到博物馆参观,来到售票窗口,看!好多人在排队买票呢!请你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

       预设:生1:图中有穿长裙的阿姨,有明明,有穿短裙的阿姨,有警察阿姨,有叔叔在排队买票。

       生2:一共有5人在排队。

       提问:(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买到票?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她排第几?

       预设:穿长裙的阿姨最先买到票,因为她离售票窗口最近。她排第一。

       (2)那明明排在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把课本补充完整,然后举手汇报。

       (3)一共有几人排队?排在明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a、独立补充课本。b、汇报讨论结果。c、师生总结。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同桌互相提一提。

       (2)师生选一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A.指名提问。B、指名解决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2、进一步学习“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动画展示:穿蓝色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预设情境:生1:明明现在排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举手汇报。

       一共有几人排队?明明后面还有几人?独立举手汇报。

       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引导小结: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教师:看到大家这么有序地排队,你在什么地方也这么有序地排过队?

       生:独立汇报。

       师:在公共场所,我们要有秩序排队,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美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提不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自然数两个含义的理解。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培养学生文明守纪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习惯。

3、区分“第几”和“几个”的不同(难点)

       明明那么有序地在排队,我们也请我们班的5名同学上来排一排,看看在排队里还蕴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

       请一列5名学生起立上台排成一列参与游戏。

       按要求做动作:①请前2名同挥挥手。请第2个同学蹲下。

       师:这里的第2个指几个人?前面2人一共有几个人?

       按要求做动作:②请5个人蹲下?请排在第5的同学起立,五个是指几个人?第五个是指几个人?两个5有什么不同?

       5个,表示物体的数量。第5: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示次序,所以。

       小结:“第几”和“几个”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无论第几数量都是1,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板书:几个:数量多少

       第几:数量都是1,表示次序。

       设计意图亲身参与体验加深印象,将知识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内化巩固。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师:我们排队的时候需要知道排在第几个,我们看**的时候需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遇见第几?

       指名汇报,师总结:第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运动会结束了,颁奖台上也有第几,请同学们仔细看,他们分别获得第几名?独立完成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一题。

       a.独立填一填。b、指名回答。C师生总结。

三、寓教于乐,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藏着第几的知识?那你可以利用第几的知识帮老师完成一个任务吗?师:前后四人小组,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提出想法,组长根据组员的方法进行摆一摆。

       生:(能)

       1、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摆一摆。

       (1)要求:把圆摆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么摆?

       (2)学生在组内摆一摆,教师观察、巡视。

       (3)展示学生成果。(上台贴一贴)

       (4)对学生的两种摆法表示肯定后提出:把○放在第2位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生1:我是从左往右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一种摆法。

       生2:我是从右往左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二种摆法。

       小结:两种摆法都是正确的,由此我们知道“第几”原来跟我们数的方向有关。

       2、数一数:从左往右数,星星排第几,从右往左数,星星排第几?

       A.独立数一数。B、指名汇报。C、教师呈现答案。

       3、为什么同一颗星星所处的位置会不同?

       A.指名汇报。B、师生总结。

       师:总结:数的次序跟数数的方向有关,也就是“第几”是相对的。数的方向不同,同一物体的次序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摆一摆,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摆法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巩固内化新知。

       1、看一看,填一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们吗?(喜欢)看老师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知道……

       (1)图中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指名回答。

       (2)从左往右数,小猴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3)从右往左数,公鸡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四,第一题

       送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又飞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鸟,想知道他们有几只吗?

       生:想

       师:请将课本翻到23页。

       电脑出示:5只小鸟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几只小鸟。

       独立完成,师生总结。

四、总结全课,整理思路。

       认识了几和第几,同学们小朋友只吃第4个汉堡,能吃饱吗?

       4和第4一样吗?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指名说说收获。

       2、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的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帮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结语:排队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有更多的数学知识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向来是一个难点知识,很多学生学了一年也很难分得清,特别在以后加了方向以后,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只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件,再说一说排队的人数和他们的排序,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情境,增加实际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生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体验了“几”的不变性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多样的拼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低年级的教学要注意结合孩子们的思想实际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一年级上册的书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绘画等教材和辅助教材,详细介绍如下:

一、语文书籍: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通常包括《语文》《小学语文》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字母的认读、字词的辨析、句子的构成等。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语文阅读和书写练习。

二、数学书籍: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通常包括《数学》《小学数学》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巧,包括数的认识与比较、数的加减法运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等。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英语书籍:

       一年级上册的英语教材通常包括《英语》《小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英语单词和简单的语言表达,包括日常用语、基本问候语、简单的对话等。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科学书籍:

       一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通常包括《科学》《小学科学》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包括生活中的常识、物体的性质、天气的变化等。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五、绘画书籍:

       一年级上册的绘画教材通常包括《绘画》《小学美术》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养,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形象的表达等。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拓展知识:

       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根据教育部门的教育大纲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者通常是一群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师,他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规律,设计编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的教材。

        导语: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关系。

        3.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文具盒、尺子、卷笔刀、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说说你的两只小手平时都能做些什么呢?

        2..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

        找出自己身体中一左一右的好朋友,摸一摸,指一指。

        3.动作游戏,我说你做

        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活动由易到难,先做方向一致的,再做方向不一致的。

三、应用提升,解决问题

        1.摆一摆,说一说

        (课本66页问题二)

        听老师口令摆文具。

        组织学生按照左右的位置关系,摆一摆熟悉的文具,在操作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并根据摆出的文具回答问题。

        2.做一做,玩一玩

        (课本66页问题三)

        小猫去小兔家做客,怎么走?

        用我们刚刚学习的“左右”知识和前面学过的“上下”知识来描述小猫的行走路线。看看有几种走法?要选择最近的。

        3. 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老师和学生面对面

        (2)同桌面对面

        (3)爬楼梯

        (课本67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判断,然后请学生表演,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4. 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67页第3题)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进一步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5. 画一画,说一说

        (课本67页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图试一试(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就行),全班交流。

        6.机动

四、全课小结

       好了,今天关于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