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_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二年级下册数学书_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_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꼶�²���ѧ��

2.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4.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_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꼶�²���ѧ��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

       /s/1AulT6a6Kfvl7ROcvD8jqbg?pwd=1234

       浙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小学数学2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案

       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掌握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

       对象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移”和“旋转”的卡片,学生实验用的方格纸,小房子纸片,学生画图用的练习纸。房子移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来跟我们一起上课,你看他们多关心我们呀!那上课之前我们应该向他们干吗呀?那现在听老师的口令:向后转,问好。

       生:老师好!

       2、师:多么热情的问候啊。那刚才你们都做了那些运动呢?

       生:向后转……

       师: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也都在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式不同,下面请大家欣赏几个物体运动时的画面,大家边看边思考: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同时呢,大家一起模仿物体运动时的样子,准备好你们的小手!

       3、教师:请看大屏幕。(出示)。

        学生用手模仿。

       4、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们运动的小手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学习的激情。

        提问:它们的运动一样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那请同学们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类。先互相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5、请学生说分类的结果,并说说分类的理由,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把缆车、电梯、窗户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直直的运动的,而飞机的 螺旋桨、风车是旋转的。

       生:我们把转动的东西分为一类……

       师:大家跟这位同学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真仔细!那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时也送给你自己。

       6、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出示卡片“平移”);而像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旋转椅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出示卡片“旋转”)。

       7、读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7、师:听说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强,那你们能分别示范一个平移和旋转的运动吗?可以借助其他事物。

       (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8、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学生示范平移运动。

       提问:物体平移后,它的方向和大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9、再示范旋转的运动。

       师:那物体旋转时,又有什么特点?

       生:围着一个点在转动……

       10、师:你们真会学习,那下面来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转的?你们有信心吗?(做练习十的第三题)

       师: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希望你们用语言和手势很快的告诉老师。小手准备好了吗?

       11、真不错,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举例说说。

        生:火车、上升时的火箭、左右移动的门……是平移现象,方向盘、水龙头……是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位朋友,红蚂蚁和黑蚂蚁,它们也在运动。请看大屏幕。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视频课件,师:它们在房子的一前一后搬房子。)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生:……

       师:为什么数红(黑)蚂蚁走的格数?

       师:真会动脑筋,也就是找出它的对应点。

       师:那老师又有疑问了: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呢?你怎么想的?

       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5)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它的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知道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抓住特征点,数一数两个对应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三、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1、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1)师:仔细观察,说说是哪只船?你是怎样找的

       生:平移的方向。

       生:找一个对应点,数移动的格数。

       ……

         (2)师:其它两只为什么不是?

       生:一个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都错,另一个是移动的距离错。

       小结:我们在对物体平移时要注意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而距离就要通过对应点来确定。

       2、(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小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

       生:向上,找到一个点,

       生:数方格找到其他对应点。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3、画出小梯形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 

       生:……

       学生独立动手画一画,投影评价。

       小结:我们要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时,先确定好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4、(课本第44页练习十的第4题。)下面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图上颜色。

       (1)师: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2)师: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通过平移与小鱼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实让学生感知平移的过程。通过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和动手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教师整节课的总结:确实,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美术家,利用平移和旋转画出了美丽的图案;舞蹈家,利用平移和旋转跳出了优美的舞蹈;工程师,利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奇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教师的教案就好比战士手里的宝剑,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能坐下吗?”“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能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本课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把两个加数都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加,然后把两次假得结果合并。对于“只分解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不变”的这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采用。

        《数学课程标》提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因此,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xx小学在今年春天就组织了二年级的同学到美丽的鸟岛去春游。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看看,他们到鸟岛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二 、认知感知,设疑质疑

        我们可以把那两个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三 、 互动探索,合作交流

        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愿不愿把你的算法说出给大家听听呢?

四、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1、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多媒体板书)

        2、再来比较一下,这两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呢?

        3 、小结。

篇二: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对称图形

        xx省xx市xx路小学 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xx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篇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

        课本xx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x,出示例x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xx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篇四: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篇五: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课件# 导语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

        (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匀们3人共采了12种叶子。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

        三(五)十五商是5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

        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或者制成音课件,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

        ()四十二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

        ()四十二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

        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三)五十五,商是3。

        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

        三(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

        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2÷215÷34÷44÷212÷38÷46÷29÷316÷48÷26÷320÷410÷2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

        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篇二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12个,每份3个,分成了()份。

        ()÷()=()

        12个,每份6个,分成了()份。

        ()÷()=()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2=510个海螺

        15÷3=5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2=44×()=123×()=6

        三()十二()×4=202×()=8

        ()五二十五二()十二二()一十

        5×()=15()三得九四()十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图形的运动该单元帮助学生到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亭子、雪花、苹果、民间剪纸……

        4、教师小结。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3、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请看屏幕。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请看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2)、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3)、交流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小结知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29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3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4、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

        (1)、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5、欣赏教材P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的美。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板书设计、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 30、31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外,还有很多的游乐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书第30页。

        2、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汇报)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

        3、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4、教师小结。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观光梯、高空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而摩天轮、钟摆、旋转飞机,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移现象。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2)、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同学们说得真棒,瞧,观光梯是沿着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高空缆车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推拉门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3)、认识平移。

        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样的运动现象,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4)、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平移现象很多,如电梯的升降、滑滑梯上小朋友的移动……都是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材P30页的例2:移一移。

        (1)、亲身体验平移现象。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移一移。出示例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3)、先观察,再判断。

        ①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学生先观察,再交流。

        ②汇报,评价。

        你认为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你是怎样想的?哪几座小房子通过平移不能相互重合?为什么?

        从左往右看,小房子的房顶都朝上的三座房子(编号分别是①④⑥的)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比如:图①可以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或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到图⑥的位置与图⑥重合;图①可以先向上平移,再向右平移或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与图④重合。

        ③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房子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5)、学生完成教材P30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展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认识旋转现象。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出示P31页的例3。

        (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请同学们看书第31页。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摩天轮是绕着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旋转飞机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飞机的螺旋桨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3)、认识旋转。

        像摩天轮、旋转飞机、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想一想:物体在旋转时,大小和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位置和方向呢?

        (4)、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旋转现象也有很多,如汽车轮子的转动、吊扇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都是旋转。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旋转有这样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今天的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4小题。

        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5小题。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6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5、课外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P31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例2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例3

        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四、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 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今天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