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3.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4.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5.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6.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张,弟弟吃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2张)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5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6张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9张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1张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3张是2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4张,2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5张加1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6张是3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7张,也就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18张……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25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26张的结果为什么不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27张?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31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32张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35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36张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39张;

        方法2:2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41张减掉1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42张还剩1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43张,也就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44张;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49张,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50张)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53张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54张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 第55张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个1/42/5里有()个1/5

        4/8里有()个1/8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桔子、梨。试题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来一个吃水果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谁愿意把你的水果分给你的好朋友吃呢?(我愿意)

        刘莉同学到讲桌前把自己带来的桔子分给他的两位好朋友吃。边分边说我的桔子有9瓣(10、11瓣),分给王惠2瓣,分给李丹阳3瓣,分完后,他的两位好朋友分别说出我吃了这个桔子的2/9,我吃了这个桔子的3/9。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刚才的分桔子、吃桔子活动。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

        2、小组汇报。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了这样一些数学信息:王惠吃了一个桔子的2/9,李丹阳吃了一个桔子的3/9。

        提出的'数学问题:他俩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2)我们小组发现的数学信息和他们小组的发现的数学信息一样,但是问题不一样:

        李丹阳比王惠多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刘莉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3、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齐声回答:会!

        学生1:2/9+3/9=5/9

        学生2:1—5/9=4/9

        学生3:3/9—2/9=1/9

        学生4:1—(2/9+3/9)=4/9

        4、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1:刚才我做2/9+3/9时是这样想的:2/9是2个1/9,3/9是3个1/9,2个1/9加3个1/9等于5/9。

        学生2:我在算1—5/9时,看到还剩下4瓣桔子,就觉得等于4/9。

        师:好!你是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好!

        学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说说吧!

        学生:1是那个桔子,

        桔子有9瓣,所以1就是9/9,9个1/9减5个1/9=4/9。

        师:你说的太棒了!

        学生3:3个1/9减2个1/9等于1个1/9是1/9。

        学生4:老师我算1—(2/9+3/9)=4/9时,先算2/9加3/9等于5/9,再算1减5/9就等于4/9了。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苹果、梨或桔子吃比赛。(把你小组在吃水果比赛中,发现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1、分水果吃活动。

        2、交流汇报

        组1:我们小组通过分梨吃活动,发现的数学信息是同学吃了梨的2/8,同学吃了梨的3/8,同学吃了梨的1/8。提出的问题有:(1)他们三人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并且是这样解决的:2/8+3/8+1/8=6/8

        (2)还剩几分之几?1—6/8=2/8

        生1:我认为第二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决:

        1—2/8—3/8—1/8=2/8

        生2:还可以这样解决:1—(2/8+3/8+1/8)=2/8

        师:刚才你们交流的真实棒极了!

        组2:我们小组分的是苹果吃。同学吃了苹果的1/6,同学吃了苹果的2/6,同学也吃了苹果的2/6,他们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吃?并且是这样解决的:

        1/6+2/6+2/6=5/6

        1—5/6=1/6。

        组3:我们小组还是分桔子吃。桔子有10瓣,每人分的这个桔子的2/10,我们5人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是这样解决的:2/10+2/10+2/10+2/10+2/10=1

        生1: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解决:2/10×5=1

        师:太棒了!你还能用分数乘法来解决。分数乘法到五年级才学到。

        组3:三个同学各吃了2/10,还剩几分之几?

        是这样解决的:1—2/10—2/10—2/10=4/10

        生2:1—(2/10+2/10+2/10)=4/10

        生3:1—(2/10×3)=4/10

        (三)小结:同学们在快乐分吃水果活动中,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的好棒呀!老师也特别的高兴!

        三、拓展应用

        1、出示口算卡:

        2/4=1/4=2/7+5/7=4/8+1/8=1/3+2/3=

        4/6—3/6=5/9—3/9=1—4/7=6/7—3/7=

        2.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思考: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有什么收获?

        2.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齐读)。同学非常聪明,通过分、吃水果活动,你们自己探究出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你们表现的太棒了!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和实物。

过程: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1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2、板书:+,(边说边写:用小明分得的加上小红分得的,就得到他两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一起读——

        3、那分数的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请你看图回答我的问题:里面有几个?(板书3个);里面有几个?(板书2个);那3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几个?(板书5个);5个就是几?()所以+=(板书=,简单地教书写:小朋友注意看我们在写分数加法算式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分数线和符号都写在一条直线上)。好了,谁能说一说+是怎么得到的?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再看第一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数是不变的?(分母)(板书分母不变)哪个数在变呢?(分子)是怎样变的?(分子要相加)(板书分子相加)。比如说……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6、示意黑板:根据这个方法,这道题我们就可以直接用3+2=5,分母不变照写,等于。快不快呀?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1、刚才小朋友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你们学得真棒!(给自己掌声!)那老师想问了,小明得巧克力的,小红得了巧克力的,谁得的多呀?(小明)那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呢?(板书: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来算?(减法)几减几呢?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师:小朋友真能干(板书3个减2个就是),会用加法的思路来考虑减法,验证这个得数(板书得数),(前面那位小朋友的猜想也很大胆)要搞好学习就要像这样——善于思考、大胆尝试!能做到这些,以后的科学家就是你们了!那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出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做到?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4、说到最后一题—=时,问还可以写成1,那我把这道题改成1-师:“1”是一个整体,瞧!我用这个圆表示它,要减去它的,首先要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出示平均分成4份的圆)就得到了4个,4个就是。(板书1可以看作4个,就是。读一遍)边说边写:在写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1写成再写减然后计算等于。指着算式讲: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把“1”看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 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6)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引导,是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板书3/8)

        (7)巩固 3/5+1/5= 4/9+3/9= 2/5+3/5=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讨论2/8-1/8的结果

        ①.2块是2/8, 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1/8=1/8

        ②.“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板书1/8)

        ③.4/7- 3/7= 8/9- 6/9= 6/6-5/6=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自主学习例2。

        完成课本第99页的填空。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最后一个不做。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 “1—4/7”的不做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六、思考题:有几种填法?

        ()/5+()/5=4/5 ()/9-()/9=1/9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 2/8-1/8=

        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同分母分数加减。

        2、 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4.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

        (6)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会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由于有了前面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学生对于认识几分之几的认识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知识的正迁移而主动建构的,但是因为这一课 之后马上要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对于单位1和几分之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课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 识几分之几,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明确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对于像4例题中出现的4/4这样的分数其实就是指整个图形这个含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体验。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将把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渗透、融合到本 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教法学法:

       1、在积极的“对话”中学习

       正所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加深对……的认识,形成表象。

       3、 在数学化的课堂教学中建构

       数学思考不是架空于数学课堂之上的,而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什么是数学化?简单地说是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在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以上教学方法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评价交流,总结全课——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谁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数,请同学们在这些分数中,选出一个分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大家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学生说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 拿出正方形纸,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还能在这张纸中找到四分之几呢?请你用彩色笔涂一涂,并在心里想 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几,然后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新知识展开探究,这是本节课的探究起点,也是本节课的探究主线。

       2)通过反馈交流,共同发现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 完成了对分数含义的探究,接下去是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探究。以2/4和1/4为起点,通过图形的帮助,让学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关系,使学 生明白2/4里有2个1/4,2个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学生说为主,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四分之几和四分之一比较只是取的份数 不同,同时结合图形强调指出4/4里有4个1/4,就是取了这样的四份,刚好就是1张完整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数可以写成1。

       2、教学例5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 把 1分米的彩纸条用图来表示画在黑板上,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把1分米长 的彩纸条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份是几分之几再反馈,紧接着再画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别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在集 体交流时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从这才纸条中找到10分之几,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几分之几?就是什么?

       3)小结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数,它们表示几分之几,并让学生举例创造一个分数,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于分数的表象。(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4)以3/4为例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创造的分数中各部分名称。

       3、教学例6

       1)第一组题让学生看看哪个学生涂得多,哪个分数大2)第二组题让学生涂一涂,同桌两人根据自己涂的情况,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集体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预设的方法:两张纸放在一起;联系分数的含义比)

       3)引导比较: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在交流对话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4) 学生独立操作:同样两张圆,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欢的份数,要求其中一个每份都涂,另外一个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并写出相应的分数比较大小。在反馈交流中引 导学生发现不管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如果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也就是分母与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个圆,也可以用1表示。

       这里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和1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再次让学生得到感知,分层突破了本课学习的难点,也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评价交流,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由于前面学习探究的知识量比较重,在这里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引导反思不懂的地方为后面的练习扫清障碍。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2、变式练习:

       1) 判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不对。

       3、提高练习:猜一猜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2,2/4,4/8……)这些分数的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吗?为什么?

       4、让学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2/3,再拿出这堆小棒3/4,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呢?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分数。

       在练习的安排中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最后一个问题实现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又回归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的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找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摆一摆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根?你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行摆了()个()根,第二行摆了()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第10页的练一练第1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圆片画了()个(),一共画了()个。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教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

       (1)谈话:看着这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松树有多少棵?柏树有多少棵?......)

       (2)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呢?我们先来画一画。

       根据题意老师和学生一起画图。

       杨树

       松树

       (3)要求松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来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独立计算。

       (5)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小结: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就是要求3个11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7)要求柏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想的过程。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2)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要求白兔有几只,就是求()个()是多少。)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