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_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部编版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_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部编版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_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部编版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求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2.初中语文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3.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

4.文言文诵读教学教育案例

5.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_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部编版

求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紫藤罗瀑布》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突出课文描写上“细”、“美”的特点,课文中的工笔画可作为解决初中生阅读和写作粗疏问题的范例,启发学生领会课文中通过精细的描写、含蓄的抒情,新颖的想象而感悟的人生哲理。对文中表现出的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适当点拨、引导,使年龄小、不注意体会文章内容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联系课文背景讲读一、二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进而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人新课,激发爱美的热情。

       我们通过第一课《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的,只是文章的形式与第一课有别。

       二、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背景,释题。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三、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作者如何在花瀑前,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宁静,感悟生命的永恒的,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 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文中从欣赏紫藤萝写到回忆紫藤萝,再思索到人生。读后分段。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

       四、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从第2节开始,作者开始正面描写紫藤花了,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2、3、4、5、6节,要求读顺畅。

       读后:

       ①按顺序说说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同学交流后,教师讲述:

       这6节文字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椎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广“我在开花1”,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再从这几个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这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善于描绘的这种能力。 ’

       五、独立分析、评论第二段。

       下面的“忆花”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欣赏、分析,赏析时要注意:弄清描写顺序、角度、语言,重点分析一两个精彩的句子,谈体会。

       学生发表意见后,点拨:

       作者在这段中依次写了“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作者是从自己晶花的习惯说起,从“不摘花”而“凝望”,品味心灵的感受。

       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瀑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小弟的病的焦虑、悲痛中平静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紫色的,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于是自然忆起旧日的紫藤萝,再目睹今日的紫藤萝,更探刻地感到随人世变迁的受苦受难的紫藤萝在匠尽劫—难后的勃勃生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六、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

       这段的主要内容和表露的感情。

       这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

       文章在这段点明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原来使紫藤花如此美丽而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读这段,我们要体会到人开如花,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结尾句深化了主旨,又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七、学生诵读全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与第一课《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比,思考这三篇课文的异同。

       学生评述,教师点拨:

       这三篇文章的主旨都写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都是散文。但前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题目却只表达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反映文章的主旨。就其内容而言,《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这种托物喻理的文章就是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最易为读者了解。 写托物喻理的文章首先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如本课作者抓住紫藤萝的盛开这么——件小事,将它和十年动乱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从而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感慨。

       八、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作者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初中语文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第1章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1

       1.1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1

       1.1.1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涵义 1

       1.1.2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

       1.2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 3

       1.2.1 常规型教学设计模式 4

       1.2.2 探究型教学设计模式 7

       第2章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3

       2.1 初中一年级第二册 13

       2.1.1 常规型教学案例——《爱莲说》 13

       2.2 初中二年级第一册 19

       2.2.1 常规型教学案例——《色彩》 19

       2.2.2 常规型教学案例——《乡愁》 26

       2.2.3 探究型教学案例——《记承天寺夜游》 31

       2.2.4 探究型教学案例——《公输》 38

       2.3 初中二年级第二册 43

       2.3.1 常规型教学案例——《食物从何处来》 43

       2.4 初中三年级第一册 51

       2.4.1 探究型教学案例——《想和做》 51

       2.4.2 常规型教学案例——《关雎》 57

       2.4.3 常规型教学方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

       2.4.4 常规型教学案例——《醉翁亭记》 68

       第3章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75

       3.1 高中一年级第一册 75

       3.1.1 常规型教学案例——《荷塘月色》 75

       3.1.2 探究型教学案例——《胡同文化》 82

       3.1.3 探究型教学案例——《我有一个梦想》 92

       3.2 高中一年级第二册 97

       3.2.1 常规型教学案例——《<宽容>序言》 97

       3.3 高中二年级第一册 104

       3.3.1 常规型教学案例——《沁园春·长沙》 104

       3.3.2 常规型教学案例——《扬州慢》 111

       3.3.3 探究型教学案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119

       3.3.4 常规型教学案例——《前赤壁赋》 127

       3.4 高中二年级第二册 133

       3.4.1 常规型教学案例——《林黛玉进贾府》 133

       3.4.2 探究型教学案例——《<雷雨>节选》 142

       第4章 语文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153

       4.1 课件设计和制作概述 153

       4.1.1 教学课件的特性和原则 153

       4.1.2 教学课件制作的一般流程 155

       4.2 脚本编写 157

       4.2.1 A类脚本编写 158

       4.2.2 B类脚本编写 163

       4.3 语文课件制作 165

       4.3.1 PowerPoint课件制作 165

       4.3.2 Authorware课件制作 191

       4.3.3 网页课件制作 210

       4.3.4 Flash课件制作 226

       第5章 语文课程资源获取 253

       5.1 IE浏览器 253

       5.2 语文课程资源搜索 255

       5.2.1 语文网站搜索 256

       5.2.2 语文教案搜索 258

       5.2.3 语文课件搜索 261

       5.2.4 常见网站上的搜索 265

       5.2.5 搜索引擎使用指导 266

       5.3 语文课程论坛资源 269

       5.3.1 语文课程常用论坛 269

       5.3.2 论坛使用指导 270

       5.4 其他获取资源途径 272

       5.4.1 数字图书馆 272

       5.4.2 数据库镜像站点 276

       5.4.3 校园网资源 277

       5.4.4 各类教育资源网 278

       5.4.5 各类教育资源库 280

       第6章 语文课程资源下载与保存 281

       6.1 IE浏览器中资源保存 281

       6.1.1 保存网页 281

       6.1.2 保存文字 282

       6.1.3 保存 283

       6.1.4 单击下载 283

       6.2 使用FTP(文件传输协议)下载资源 285

       6.2.1 FTP搜索 285

       6.2.2 登录FTP 287

       6.2.3 选择文件下载 287

       6.3 常用下载软件 288

       6.3.1 网络蚂蚁 288

       6.3.2 网际快车 296

       第7章 语文课程资源管理 301

       7.1 网络资源管理 301

       7.1.1 添加网络资源 302

       7.1.2 整理网络资源 303

       7.2 本机资源管理 306

       7.2.1 整理本机资源 306

       7.2.2 查找本机资源 307

       附录 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 313

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的科学知识,说明花朵的红色是由于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花“红”的原因,通过巧妙设计题目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严谨自然的说明顺序,学习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品析本文准确、严密和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3、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4、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美丽的景色,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大自然的各种花次第开放,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展示)同学们,当你观赏这些美丽的花儿的时候,当你享受这些花儿带给你的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写的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同来探求这个奥秘。

       二、知识回顾

        提问:学习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明确:

       1、分清说明类型

       2、掌握说明对象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4、理清说明顺序

       5、判断说明方法

       6、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3、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4、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检查预习

       你能正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灼 ( )伤 裸( )子 萎谢( ) 分泌( )

       芙蓉( )花卉( )虞( )美人 三棱( )镜

       褪色( )柑橘( )

       五、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问题的?

       物质基础(2-4) (2)物理学原理(5) (3)生理需要(6)

       (4)进化观点(5)自然选择(8-9)(6)人工选择(10)

       课文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六、合作探究

       1、六个方面的原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明确:本文说明的六个方面,前四个都是属于花红的内在因素,而后两个则属于外在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这种按照事物内在的主次安排行文的先后次序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

       2、四个内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首先,还需要,还有……按照内部规律,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齐读有关第一个原因的2——4段,思考:

       花儿为什么呈现红色、**和白色?

       红花:在它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

       **:因为它的体内,含有胡萝卜素。

       白花:之所以它的颜色是白色,因为在它的细胞液里不含色素。

       4、第④段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添色木芙蓉”,它有什么特点?

       (会变色:每一朵木芙蓉花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早晨白色,中午变成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

       添色木芙蓉一日三变,这个例子为什么不放在前面?

       (前面介绍了三种颜色的花之后,再举这个变色的花,从一般到特殊,显示了说明的严密。)

       七、重点研读

       文章不仅运用了严谨自然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还用了说明方法。

       1、朗读第10段,找出本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人工选择再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人工选择再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

       作比较:更突出人工选择再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

       2、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等不同的姿态。

       体会“只有”、“仅就”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 “仅”字极言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

       (语言特点:准确 严密)

       3、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普及科学知识,让读者喜欢看,所以还要具有生动性。哪些地方体现了生动性?(第一段文字 文章的题目)

       八、小结

       学习了这篇科普说明文,我们学到了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呢?

       说明结构 总——分——总

       说明顺序 由内到外 由主到次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说明语言 准确 严密 生动

       九、拓展延伸: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红”是什么意思呢?(指花儿万紫千红的色彩)为什么作者用红色代表五颜六色的花呢?(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

       2、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明确:设问)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文中以设问形式出现7次,间隔反复,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3、课文标题借用了《冰山上的来客》中一首插曲的名字,你认为这样拟题好吗?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1)作为标题:

       明确:一是提示课文要说明的内容;二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的拟题方法,给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的启示,可以引用诗句、歌词、名言等来拟题,来吸引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2)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笑而过》《常回家看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快乐老家》《我爱我家》

        化用:《都是风沙惹的祸》《风雨同路》《杞人忧水》《成功诚可贵,学业价更高》

       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

       同学们要学会运用这种拟题技巧。

       4、贾祖璋是一个生物科普作家,他给我们说明了自然界里的一个“为什么”。同学们一定看过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你也一定知道很多自然界的“为什么”。

       老师先举几个例子: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因为蝙蝠飞行不是靠眼睛,而是靠超声波。)下雨时,为什么往往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慢。)生活中还有很多为什么,你可以在课后查找资料或请教有关专业人员来解答。

       十、作业

        1、生活中还有很多为什么,请把你最感兴趣、觉得新奇的“为什么”在课后查找资料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分册》。

文言文诵读教学教育案例

       提升高中班主任教育能力,是现时代学生成长教育的需要,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班级管理质量保障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一

        一个人学业的失败不是一个小问题,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殆。

        我班学生秦龙龙,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污垢?的;常与父母撒谎?作业做了交了?我把作业丢了?。

        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常容易把作业放错地方、把铅笔和其他学习用品丢弃,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为此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课堂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了以下方法给予纠正:

        1.让孩子与附近的小伙伴一起做作业或加入一个学习小组,家长和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提醒孩子做作业,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还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

        2.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可以用老师、家长相互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简短的便条概括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3.使用文件夹来分放作业,一个夹子放要完成的作业,另一个放已经完成需要交的作业。用彩色的文件夹把各种学习用具分开。

        4.在家里规定一个位置做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秦龙龙不交作业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作业质量也有了提高,作业本也干净整洁了许多。相信这样持之以恒,过不了多久,秦龙龙就会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也不用别人督促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对特殊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但实践告诉我们,他们恰恰是教师要研究、要花精力去教育的学生。只要教师巧妙运用教育的智慧,用博大的爱心、欣赏的眼光、极强的耐心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撑,精神上的鼓励,方法上的指导,肯定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二

        改变学困生不写作业的习惯

        我班的赵雨晴同学是一位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同学,但该同学从小学起就形成了一个不写作业的习惯。升入初中后,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代课教师经常反映,该生经常以种种理由不写作业,屡次劝说也无效果,一切照旧。听到这些后,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开始采取以下办法,逐渐来改变其习惯。

        一、与家长联系共同督促。在听到各位代课教师的反映后,首先与该生的父亲联系,向家长详细了解了该生以前的状况,得知该生小学时就是这样的习惯,家长也头疼。对此,我与家长达成协议,每天晚上沟通任课教师当日留作业的情况,由家长及时提醒并督促孩子去主动完成。

        二、让学优生结对帮扶。同龄人间相互沟通会更加容易和融洽。鉴于此,我从班中选择时文慧、原义萌两位能与其说得来且成绩优良的同学,与其结成帮对子。每天由这两位同学在课余时间面对面帮助该生解惑释疑。每天晚上通过电话,主动问做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解答。

        三、帮助树立学习责任感。为了让该生能尽快改变原有习惯。我在指定小组长时,把她推上去,每天她所在的小组的作业,由她负责收起来送交课代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她自己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赵雨晴同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几位反映她不写作业的教师,现在说的少了。我又在中间抽检过几次,虽然偶尔有一半次有漏写或写不完整的现象,但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转娈,事情很显然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相信,再以时日,坚持不懈,创新方法,赵雨晴同学一定会改变过去的习惯,和其他同学一道共同健康成长。

        初中典型教育案例分析三

        坚 持 就 是 胜 利

        ?来自训练场上的收获

        虽然做班主任已有九年的时间,但走进学生们的体育课和他们一起训练的时候却是很少,一是因为我自身的锻炼意识较为淡漠,二是我一直认为体育锻炼是体育老师的职责,从未想过它对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多么密切的关系,直至最近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一天,体育老师向我反映,班里一些学生上体育课消极怠慢,不能认真对待,尤其是王悦,本来运动素质条件就差,还不愿积极锻炼,这样下去的话,体育成绩肯定会很差的。为了了解情况,我来到了操场,果真如体育老师所说的,同学们在跑道上有气无力地跑着,全然没有你追我赶的劲头,王悦更是一个人被拉在后面,时跑时歇。我计时测了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的成绩,测试结果可想而知,尽管大部分学生在用劲地跑,但能达优秀的人还是少得可怜,而王悦更是慢得离谱,800米竟然用了5分48秒,途中还歇了好几次,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暗暗着急,再过几个月就要中考了,这样的体育成绩,直接会影响到她的中考成绩,而更让我着急地是她这种?不想着坚持,不能够全力以赴?的态度。我决定和她谈谈。

        ?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不满意,但我也没办法。?

        ?你尽自己的全力了吗?

        ?应该是吧。?

        ?语气不是特别肯定,说明你还是可以再努力地。?

        ?老师,我不行的,我实在跑不动,再说,就我现在这个成绩,即便提高一点,也离达标有很远呢!?

        ?成绩不能代表什么,态度决定一切,你只要有目标,有毅力,肯坚持,就一定能行,从明天起,我陪你一起锻炼,第一个目标:坚持跑,中途不走不歇,只要超过5分48秒,就是进步。?

        王悦不置可否地转身走了,显然,我的话对她的触动不大。是啊,她不到一米六的身高,150多斤的体重,跑步对于她来说会是多么辛苦的事啊。

        第二天下午的活动时间,我和学生们如约来到操场进行长跑训练,计时开始后,学生们奋力地往前跑着,王悦也在坚持着,尽管她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这一次她没有停下来,4分钟左右,同学们陆续跑到了终点,跑道上只剩下王悦了,她还有多半圈呢,其他的同学开始三三两两的结伴往回返,而我注意力的焦点也只有王悦了,我在心里暗暗地为她加油:?坚持,坚持住!?,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悦在还剩最后一个弯道的时候,竟然不跑了,她转身随着往回返的学生一起回教室了,还在终点线等待的我这下可气坏了,我追上前去问个究竟,王悦委屈地说:?跑道上都是往回返的同学,只有我在逆着方向跑,我本来就坚持不住了,再硬着头皮在他们中间穿梭,我受不了,对不起,我实在坚持不了。?从她的一席话中,我听出来点什么,也似乎感受到她需要点什么,于是我不再继续追问了。

        第三天,如往常一样开始了训练,有所不同的是,在大部分学生都跑回终点后,我安排了几个学生等候在王悦还未经过的跑道边为她加油鼓劲或是带跑,而其他学生则和我一样等候在终点线上为她加油,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王悦距离终点也越来越近了,终于她跑完了全程,时间是5分36秒,比前天提高了12秒,并且中途没有休息,这成绩对于别人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她来说却是一个突破,我向她表示了祝贺,并且鼓励她:?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每天都进步一点,哪怕是一秒钟,我和同学们一定会支持你的,加油!?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看得出,她有信心了。

        接下来的几天,不用我安排,同学们跑完后自发地组织人员为她加油,更有一名学生干脆全程陪伴为她鼓劲,而王悦的成绩也每天一点在进步,5分30秒、5分20秒、一周后,她已经跑出了5分12秒。在为王悦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我开始为她制定下一步目标:跑进

        5分。但随后几天的情况却不是那么乐观,她的成绩在5分零几秒徘徊,但始终无法突破5分。事情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看得出王悦对于自己能否完成这一目标也开始怀疑,为了能让她的信心持续下去,在有一天我特意撒了个谎,我告诉她成绩是4分59秒,看着她露出的笑容,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在想,我还能怎样帮她?

        紧跟着的第二天,我改变了我以往的做法,等候在终点的是学生们,而我,则是在800米的最后一个弯道处等着王悦,我要亲自带着她冲刺,我跑得不快,但比王悦还是要强点,只要她能跟上我,就行。果然,在我的一句:?跟上我,冲刺!?的鼓励下,王悦加快了冲刺的步伐,和我并肩冲过了终点,?4分51秒!?

        ?真的吗,太棒了,王悦!?我激动地冲王悦喊到,几乎快要跳起来,与此同时,同学们的欢呼声也在耳边想起,他们把王悦团团围住,俨然就象是在祝贺一个冠军,我看到王悦兴奋的脸庞以及那微红的眼眶,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的眼睛也湿润了,那种温暖的场面就这样储存到了我及在场的每一个同学脑海里。

        自那以后,我不再担心训练场上的王悦了,无论哪一项训练,即便她不能很好的完成,她也耐心地在做,很情愿地在做;我也不再担心学生们会消极懈怠了,他们在运动中学会了自我坚持,懂得了相互鼓励,更可喜的是他们把这种状态也带进了课堂里,我知道,那个名叫?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就这样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猜你喜欢:

        1. 初中生典型教育故事

        2. 初中生教育案例分析

        3. 初中生成功教育故事案例

        4. 初中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5. 初中班主任教育案例3篇

语文案例分析

       1. 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案例

        ——文言文课堂教学案例一中lichunxia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认为知识点多而杂,不易记忆,而教师讲解也往往“字斟句酌”,侧重字词句的翻译,很是枯燥无味,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一、换汤首先换药以往文言文课堂中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逐一讲解是主要内容,我们教师和学生必须从中解脱出来.教材中文言文大多叙事性较强,比较通俗易懂,而且现在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教辅资料也很丰富.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对文言文基本内容、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学,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课堂上解答疑问,讨论难点,巩固检测,教师讲授要“少而精”.而把一半精力放在对课文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哲理内涵等的探究上,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定是深挖课本,仔细研究,进而巩固所学加深理解,同时又开拓了思维,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无限的课外,达到“结束而又没有结束”的效果.这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文言文的精华——古人高尚的品质精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下面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这堂课的合作研究.提前分发详尽的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课堂上用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通过反复诵读、互问互答、巩固检测的形式掌握基础知识,用二十分左右的时间进行以下合作探究1、根据你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烛之武的外貌,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外貌:展开充分联想和想象(年纪、身高、相貌、衣着等)每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生答:六十来岁,宽衣博带,气宇轩昂.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态度不卑不亢.虽年事已高,但依然风度翩翩,气势逼人.……经学生热烈讨论在脑海中呈现出烛之武立体的形象之后,给大家展示史书的记载:。

2.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朗读法进行教学案例

        《有一种教学,叫“明白”》暑假我阅读了《有一种教学,叫“明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想联系实际工作谈几点心得。书中提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辅导呢?我认为除了态度之外,教师更需要方法和艺术。

        教师能否给足孩子朗读的时间;是否能够耐心倾听,积极引导;能否自觉地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是否有一颗真诚的欣赏之心……所有这些,对于学生朗读信心和兴趣的增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我在这学期进行了关于朗读的课题研究。

        在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 *** 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同时,朗读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根据书中的提示,我一条一条检查我的教学方法,发现了我的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由于课时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朗读的时间相对不足;自己有时也很没有耐心听水平不好的学生朗读,有时甚至会打断学生的朗读用于指导。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朗读方面训练不足以致朗读水平不佳的结果。

        对此,我有步骤地改变了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

        为了避免学生只会读不会理解,我也设计了比较多通过朗读课文回答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朗读,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朗读,甚至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同时还要求学生转换立场,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课文,以便在朗读时产生良好的效果。

        如我教学《请不要》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读诗歌,发现语气很平坦,语感也不强烈。接着让学生交流“从文中小作者让大家不要做什么”,让学生从表层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了。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学生马上会联系生活告诉老师垃圾应该放在垃圾箱…因为生活经历不丰富,所以理解还是很浅。接着我用,媒体展示被污染的地球,土地干裂,树木砍光小鸟无家,地震的场景。

        学生一下子开始深度思维了,非常震惊了,纷纷表示出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担忧。通过课堂的激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请不要》里面蕴涵的深沉意义。

        这时,我再指名学生读,他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一个比一个感情真挚,一个比一个语气恳切。我也注重课外的评价。

        尤其是学生的“朗读过关”。我首先给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比如能够正确读课文的吃一颗星;正确流利读课文的吃二颗星;正确流利很有感情的吃五颗星。

        能背的再加一颗星;有表情,有抑扬顿挫…一颗保底最多可以十颗星星。当然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度调整。

        也就是说,即使朗读困难的学生,只要努力进步有突破,也可以有满星的机会。这样大大地调动学生来“过关朗读”的积极主动性。

        在本书的指导下,我的朗读教学也取得了突破。本书还有更多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3.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发布者:林文新 发布日期:2011-04-26◆ 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从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但是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的、具体的、实在的深层问题,就是两者怎么融合. 平日教学中对“言”的理解往往不到位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很多老师意识到要注意到“言”,但是他对这个“言”的理解非常的狭窄,他认为所谓文言文的“言”就是知识,甚至有更狭隘的理解,像我们高中,有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这种理解尽管注意到了两者的结合,其实还是没有全面的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的内涵不清楚.◆ 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层次和方面,我梳理了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是大家关注的,就是词语的积累.这个词语积累,我觉得还要分开,实词主要是一个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虚词就我自己的理解,恐怕不是和实词一样的,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个虚词多少用法还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这是一类.那么第二个呢?我觉得文言文的“言”,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要的,从我个人教学的思考和自己学文言文的角度讲,懂一点效率可能高一点.第三个呢?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它有它的特点,这个都是言的基本内涵.其中有一个,常常被我们老师和我们自己忽视的(徐老师是不是同意我这个看法),这个文言文的“言”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言的语感,应该说语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层面,因为学生无论从高考做题也好,从平时阅读浅易文的过程来看,他真的套用去分析的也不多,要回想一下这个诗词有几个意象,一个一个套的也不多.语感形成以后,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你才有.所以我可能没有把它一一列全.我觉得这个“言”的内涵应该全面去了解.◆ 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文章、文学、文化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有文化.那么就“文”的层面来讲,至少有这样三个大的层面:第一个“文章”,因为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比如说像《岳阳楼记》,我们今天教的.这篇文章,它本身从文章学的角度讲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仅仅抓住一个“言”,把这么好的一种架构放弃了,那这文言文教学很多应该承担的任务就体现不出来.那么就文章本身又有很多东西,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去说了,文章本身也很丰富,有很多文言文的作品,它又是文学作品,像《狼》是小说,我们在这篇《狼》中,不仅仅可以学到言,我们还可以学到小说的一些文学的素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言”和“文”的融合?文和言的内涵要跳出以前那个狭隘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去考虑两者怎么融合,那么这个两者的融合,我有一个基本想法,就是要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那么讲到这一点我就想,今天我听了两节我们景范中学两位老师执教的文言文的阅读课,对这个,我的一些想法,我还是比较一致的,她们体现也是比较到位的,你比如说第一位老师那个《狼》,姓马的老师,马老师可能知道,你看她整个教学的流程,每一步都立足于言,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然后第二步呢,是学生复述狼的故事,这个复述其实就是一个言的活动,就是一个文言文的言语活动,而且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种活动方式,她跳出了一个简单的一种对等翻译的单一的形式,第三个层面讲故事,其实讲故事仍然是着眼于对言的一种理解,学生接受了内化然后再表达出来,再接下去有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她对这个《狼》的主旨的把握,抓住一个句子,“狼亦黠矣” 一个“亦”“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她抓住其中一个“亦”和一个“耳”,让学生去品味、去思考,我觉得这是最典型的把“言”和“文”融合在一起.小说的主旨、狼的形象、诗词的体味,这就是“言”和“文”融合的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处理.◆ 究竟什么叫做文言文阅读?什么叫文言文阅读,什么叫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马老师刚才举了一个例子,其实就是这样的,她首先从文本里出来,把握这个狼的特征,然后这个狼的特征形成了,不是像架空的高处走,再回到文本中去,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阅读教学的理念,体现在文言文里头,就是把言和文两者融合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效果非常理想.◆ 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把“言”和“文”的教学割。

4. 如何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

        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

        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重,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综上所述,我想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老师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二、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要求学生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要求读第一次就读准确。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

        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

        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非常重要,可是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一定会完成的很好,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分组朗读,可分大组朗读,也可分男女同学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5.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一个有教学掌控能力和教学机智的语文老师应该擅长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所谓“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插入与文本相关联系的现实生活事例或道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针对“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的方法,现就浅谈我在《背影》一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背影》一文选材独特,以父亲的“背影”为刻画的着力点,以“祸不单行”的家境和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抒写了诚挚的父子之情。

        文章记叙和描写部分有机融合,语言质朴感人。我紧扣课文内涵,适时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插入《孝顺父母不能等》的美文赏析。

        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不能补救的,不能补就的生命是无法挽回的。因为,生命也有它的保鲜期! 一、孝敬父母不能等: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我说,那是不可能的,等待你把钱挣到手了,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啃得动青包米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等你有……爸爸妈妈还……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时,对爸爸妈妈的孝心,其实不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滋润”中完成的吗?父亲节的时候,你给咱爸亲自洗一回脚,捏一下肩,咱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咱吗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咱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

        天下第一情是父母之情啊,因为爸爸妈妈太容易满足了!就是爸爸妈妈真的有一天要乘鹤西去了,我们流的眼泪里也没有遗憾可言了!《常回家看看》让我们再听一遍吧,那就是爸爸妈妈对我们温暖的渴求啊。其实,对爸爸妈妈的孝心,我们这样去做了一点也不难,你说是吧?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需当孝父母。

        二、孝敬父母如敬天:你应该感到庆幸,你还有父母可以去孝顺!可是你并不珍惜!其实,我只是想,老人已年近八旬,究竟还能有多少个春秋?别让日后自己徒增遗憾,落泪以视悲哀!常言道“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孝尽父母的事情永远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钱能够得到全部表达的。

        他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他吃不了多少,穿衣也用不了多少,更不是在这种时候你还自鸣得意的认为老人是欠了你的,甚至为此而和老人怄气!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儿孙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茶水,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儿女在外都忙能每周按时聚在一起,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 三、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你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却不能认识到它的真正含义,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为你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我记得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

        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

        试问:“你们的感恩在哪里?”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恋人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去进行强制性的控制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此时我想说,感恩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是否为他们打扫过一间房?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的方法的确能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方式。

        语文案例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

        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

        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

        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

        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

        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

        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

语文案例篇二:

        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我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

        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语文案例篇三: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用!”于是,在初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评析: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好了,今天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