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小学数学各年级目录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铅笔有多长》教案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4.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电子课本在电脑上怎么

5.重庆所有小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是统一的吗?

6.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各年级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数一数2 比一比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分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 11~20各数的认识8 认识钟表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位置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3 图形的拼组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

       想一想5 认识人民币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 认识时间小小商店

       8 找规律9 统计10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1 长度单位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我长高了3 角的初步认识

       4 表内乘法(一)5 观察物体6 表内乘法(二)看一看 摆一摆7 统计

       8 数学广角9 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1 解决问题2 表内除法(一)3 图形与变换剪一剪4 表内除法(二)

       5 万以内数的认识6 克与千克7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有多重8 统计

       9 找规律10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1 测量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 四边形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填一填,说一说6 多位数乘一位数7 分数的初步认识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掷一掷10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1 位置与方向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 统计4 年、月、日制作年历

       5 两位数乘两位数6 面积7 小数的初步认识8 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 数学广角10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1 大数的认识1亿有多大?2 角的度量3 三位数乘两位数4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和梯形(定义)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6 统计你寄过贺卡吗?7 数学广角[上]8 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1 四则运算2 位置与方向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5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没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 统计[下]8 数学广角  小管家[下]9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1 小数乘法 2 小数除法(4舍5入)3 观察物体4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5 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6 统计与可能性  铺一铺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1 图形的变换(轴对称)2 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完全数)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展开图)  粉刷围墙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小公分母)6 统计  打电话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 1 位置2 分数乘法3 分数除法4 圆 确定起跑线5 百分数6 统计 合理存款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1 负数 2 圆柱与圆锥 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2.圆锥(只涉及体积、侧面是曲面,不涉及表面积、扇形、弧长等概念) 3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自行车里的数学 4 统计 5 数学广角 节约用水 6 整理与复习 1.数与代数(负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2. 比较3. 加减法(一)4. 整理与复习(一)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7. 位置与顺序8. 认识物体9. 加减法(二)10. 整理与复习(二)11. 认识钟表12. 统计13. 迎新年14. 总复

       一年级下册 1. 生活中的数2. 观察与测量3. 加与减(一)4. 有趣的图形5. 整理与复习(一)6. 加与减(二)7. 购物8. 加与减(三)9. 统计10. 整理与复习(二)11.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1. 数一数与乘法2. 乘法口诀(一)3. 观察物体4. 节日广场5. 分一分与除法6. 整理与复习(一)7. 方向与位置8. 时、分、秒9. 月球旅行10. 乘法口诀(二)

       11. 整理与复习(二)12. 除法13. 统计与猜测14. 趣味运动会15. 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 1. 除法2. 混合运算3. 方向与路线4. 生活中的大数5. 测量6. 整理与复(一)

       7. 加与减(一)8. 认识图形9. 加与减(二)10. 整理与复习(二)11. 统计

       三年级上册 1. 乘除法2. 观察物体3. 千克、克、吨4. 搭配中的学问5. 乘法

       6. 整理与复习(一)7. 周长8. 交通与数学9. 除法10. 年、月、日

       11. 时间与数学(一)12. 时间与数学(二)13. 整理与复习(二)

       14. 可能性15. 生活中的推理16.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1. 元、角、分与小数2. 对称、平移和旋转3. 乘法 4. 整理与复习(一)

       5. 面积6. 认识分数7. 整理与复习(二)8. 统计与可能性9.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1. 认识更大的数2. 线与角3. 走进大自然4. 乘法

       5. 整理与复习(一)6. 图形的变换7. 除法8 方向与位置9. 生活中的负数

       10. 整理与复习(二)11. 统计12. 数据告诉我

       四年级下册 1.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 认识图形3. 小数乘法4. 数图形中的学问

       5. 整理与复习(一)6. 观察物体7. 小数除法8. 激情奥运9. 游戏公平

       10. 整理与复习(二)11. 认识方程12. 图形中的规律13.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1. 倍数与因数2. 图形的面积(一)3. 整理与复习(一)4. 分数

       5. 数学与交通6. 整理与复习(二)7. 分数加减法8. 图形的面积(二)

       9. 尝试与猜测10. 整理与复习(三)11. 可能性的大小12. 数学与生活13.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1. 分数乘法2. 长方体(一)3. 分数除法4. 整理与复习(一)5. 数学与生活6. 长方体(二)7. 分数混合运算8. 百分数9. 整理与复习(二)10. 数学与购物11. 统计

       六年级上册 1. 圆 2. 百分数的应用3. 图形的变幻4. 整理与复习(一)5. 数学与体育

       6. 比的认识7. 统计8. 整理与复习(二)9. 生活中的数10. 观察物体11. 看图找关系

       12.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1. 数学与环境2. 数学与社区3. 数学与体育4. 数学与科技5. 总复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铅笔有多长》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00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教学课题 铅笔有多长

       教案背景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实际上是《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以及简单的估测和测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和分米,掌握他们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为三年级上学期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 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际测量,认识并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议一议”、“找一找”等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将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和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为主,辅以练习、游戏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好吗?(略) 生:铅笔。

       师:猜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师:请大家把桌上的铅笔拿起来,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算一下,这只铅笔有多长? 师:谁能说说这只铅笔大约有多长呢,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回答。 2.量一量。

       师: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生:用尺量。

       师:下面我们就亲自用小尺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生:汇报结果。 3.说一说。

       师:你们能用手表示一下10厘米是多长吗?那么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呢? 生:分米。

       师:对,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课件)

       师: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师: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指名说。(课件:1dm=10cm)

       生:齐读公式。 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 生:2分米等于20厘米。

       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 80厘米等于几分米? 生:(略)

       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 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 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 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汇报。

       生:齐读公式。 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 生:2分米等于20厘米。

       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 80厘米等于几分米? 生:(略)

       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 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 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 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汇报。

       活动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请大家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宽、厚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测量、汇报。

       师: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精确,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生:毫米。 2.说一说。

       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对,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 生:回答。(课件:10毫米就是1厘米)

       师: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生: 1cm=10mm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看看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生:汇报。 3.估一估。

       师:请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捏一捏、量一量。 生:汇报。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

       生:汇报。 三、阶段小结 1.议一议。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 请你们四人小组观察米尺,一起讨论,看哪个小组的有新的发现。

       生:汇报研究结果。(课件)

       2.看一看。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2-43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闯关游戏。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闯关。

       1.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7m=( )dm 3cm=( )m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2.画线段。我们要想准确地画出线段,在画之前,你想对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1)30mm (2)2cm5mm (3)1dm

       3.判断对与错,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门的高度是2m( ); 文具盒长约25厘米 ( ); 一粒大米长2毫米( ); 小树高3分米( ); 小明的身高130cm( );

       4.数学故事。他们俩谁说的对?

       小亮说:这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三个曲别针的总长,所以他们一样长。 小红说:右面的木条比左面的木条长。

       师:闯关游戏已经全部结束,老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 五、课堂总结

       师:你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然后请同学们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有多长。今天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两个新朋友,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课后量一量,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接近1分米、1毫米,好吗?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动机,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在活动体验中感知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找一找、捏一捏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例如在认识分米的时候,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长约10厘米长的铅笔放在学生的桌子上,让他们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起到了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感受。

       2、在探究合作中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首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此时,学生们的操作出现了问题:厘米不够怎么办?学生有了一种学习比厘米小的单位的学习需要了,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通过数格子的方式知道了10毫米就是1厘米。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了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3、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 电话卡、铅笔、书本和橡皮等,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让学生估测我们身边的生活学习用品,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运用于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

       当然本课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

       1、每一个教学活动后都应该有一个小练习,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发现小尺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时候,如何计算长度,教师强调的不够,如果能用课件展示一下,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电子课本在电脑上怎么

        #课件# 导语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

        (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匀们3人共采了12种叶子。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

        三(五)十五商是5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

        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或者制成音课件,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

        ()四十二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

        ()四十二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

        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三)五十五,商是3。

        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

        三(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

        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2÷215÷34÷44÷212÷38÷46÷29÷316÷48÷26÷320÷410÷2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

        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篇二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12个,每份3个,分成了()份。

        ()÷()=()

        12个,每份6个,分成了()份。

        ()÷()=()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2=510个海螺

        15÷3=5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2=44×()=123×()=6

        三()十二()×4=202×()=8

        ()五二十五二()十二二()一十

        5×()=15()三得九四()十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重庆所有小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是统一的吗?

       1、打开电脑点击打开浏览器进入凤凰教材的下载地址。

       2、点击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电子下载。

       3、会下载一个pdf文档。

       4、得到了pdf的二年级数学教材后,可以点击打印进行打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是。根据查询重庆市教育局官网发布的2023年教材通告得知,2023年重庆市内小学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统一采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重庆市,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二年级数学下册 铅笔有多长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课题

        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学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并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授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站)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站)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哪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巩固练习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方向:东、南、西、北。同学们都掌握了吗?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的课堂上,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组的编号吗?互相说说,自己分别在第几小组?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第四组第六组

        第二组第五组第七组

        第三组第八组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提问: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指出: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提问: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谈话: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贴上去。

        说明: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应用

        1、游戏。

        (1)提出要求: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3)请第五组的同学站起来。每一组的同学自己看一看,你们组在第五组的哪一面?第五组的同学也看一看,其他各组在你们组的哪一面?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拓展:第一组在第五组的西北面,第五组在第一组的哪一面?第六组在第五组的东北面,第五组在第六组的哪一面?

        自由活动: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提问: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布置课外活动: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感受实际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和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

       “身体细又长,身穿花衣裳,要想写好字,请它来帮忙”猜一猜它是谁?

       生:(齐)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亲密的学习伙伴,取一枝你最喜欢的铅笔让大家看一看。

       生:纷纷举起铅笔

       师:知道你的铅笔有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师:估计一下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生1:我估计我的铅笔大约是15cm,因为我的一 柞是14cm,铅笔比我的一柞多了一点,所以我的铅笔长约15cm。

       生2: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差不多是1cm,比一比,铅笔有9个手指那么宽,所以大概是9cm长。

       师:一柞的长和手指的宽都是我们熟悉的,是我们身上尺子,生活中经常要利用这些身上的尺估测物体的长度。如果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该怎么办呢?

       生:用尺量一量。

       师:那就亲自动手量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吧?

       生1:我的铅笔长16厘米多一点。

       生2:我的铅笔长7厘米多3个小格。

       师: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知道它是谁吗?

       生:是毫米。

       师:(板书:毫米“mm”)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快找一找吧?!

       生1:格尺上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生2:一分钱硬币的厚大约是1毫米。

       生3:电话卡的厚差不多1毫米。

       生4:我衣服上的扣差不多厚1毫米。

       师:衣服上也有1毫米,你真善于观察,留心观察可是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关于毫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因为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你不但善于观察,还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尺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随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小格一齐数。

       师:屏幕出示换算练习。

       生:开火车练习。

       师:认识了毫米朋友,再来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吧!

       生1:我的铅笔长17厘米2毫米。

       生2:我的铅笔10厘米8毫米。

       师: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精确了。

       三、认识分米

       师:老师这也有一枝铅笔,估一估它有多长?

       生1:我估计它有12厘米。

       生2:我估计它有7.8厘米。

       师:谁愿意来量一量。

       生:(到展台前实际测量)这枝铅笔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

       生:就是1分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这样来说分米也应该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它还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

       (出示一把尺子)找一找这把尺子上从哪到哪之间的长是1分米。

       生1:从5到15之间长1分米。

       生2: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

       生3:从50到40之间长1分米。

       生4:从90到100之间长1分米。

       师:还想找吗?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

       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一比。在你身边还藏着许多1分米朋友,快找一找吧!

       生1:这块积木长约1分米。

       生2:我衣服上两个扣之间差不多是1分米。

       生3:这块湿巾的长大约1分米。

       生4:椅背上这块木板差不多宽1分米。

       生5:窗把手差不多长1分米。

       师:只要你留心观察,藏在身边的一分米朋友自己就会跳出来。

       间休:小组做翻绳游戏。

       师:小小的丝带在同学们手里变换出好多花样,估计一下,这条丝带有多长?

       生1:我估计它有80厘米。

       生2:我估计它有100厘米。

       生1:大约是1米20厘米吧!

       师:和小组伙伴一起选择合适的单位共同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

       组1:我们用格尺量,一个格尺20厘米,量了5次,所以丝带长100厘米。

       组2:我们看丝带挺长,用格尺太麻烦了,我们用老师的米尺量出来它正好是1米长。

       组3:我们先量出这块积木长1分米,量出丝带的1分米,这样一段一段的地折,可以折10段,所以丝带长10分米。

       师: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出了这样几个结果,那么谁的丝带长一些呢?我们来比一比。

       生:几条丝带一起比。

       生1:我发现了这些丝带是同样长的。

       生2:10分米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师:好,你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了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1m=10dm)

       师生口头换算练习

       四、情境练习

       师:听说动物乐园来了些新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屏幕出示:蚂蚁、长颈鹿、熊猫、小花狗)

       能根据他们的身高选择合适的单位吗?

       生:蚂蚁长4毫米,小狗的高约50厘米,熊猫高约7分米,长颈鹿高约5米。

       师:小动物们很快在乐园里找到了新朋友,你能根据卡片上的数据帮他们找朋友吗?

       生:小组内商讨并在题卡上圈、连。

       组1:我们认为小狗、大象、小刺猥是朋友,因为3米=30分米=300厘米。

       组2:我们认为小蚂蚁、小狗、长颈鹿是朋友,因为它们的卡片上都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很快找到了朋友,它们开心极了,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愿意说一说吗?

       生1:我现在很高兴,因为我又知道了长度单位还有毫米和分米。

       生2:我特别开心,因为我们帮小动物找到了朋友。

       生3:我收获很大,我发现我们身边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师:收获让我们的学习充满快乐。就像你们刚刚说的那样,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实践,你就总能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收获的快乐。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